2006年7月9日星期日

´´Òµ½ðµã×ÓÔÓÖ¾µÚ26ÆÚ

佛山市创业金点子杂志编辑部

 

出版:2006年7月10日

总第26

星期一

各期报刊

《创业金点子》主页

◆主编:魏生铁

 

 

 

佛山市创业金点子杂志祝您白手起家,心想事成,商机无限!

 

 

本期 目 录 :

 

 

立志当老板 谋已久的创业

  1976年出生的陈涛,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在装饰公司打工积累经验,到自己做老板,把装饰公司开遍三镇,年纪轻轻的他如今已是一家拥有一百多名员工的装饰公司总经理。"我24岁那年认准了这个目标后,就全身心投入这一行了,截至目前还没走过什么弯路。"

  受鼓舞,立志当老板

  1999年,陈涛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在国企工作不到一年,"想出来透透气"的他就辞职了,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做业务主管。公司从国外引进各种玩具新款,在国内生产销售。

  "两年多的外企工作经历,让我获益匪浅。"陈涛说,老板的人生经历很丰富,48岁才开始创业,他经常对员工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这对他启迪很深。

  "一个年近五十的人都有勇气起步创业,我刚刚二十出头,还有什么瞻前顾后的。"时年24岁的陈涛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己开公司,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他开始将打工经历当作历练和积累,并开始留意市场上的各种动态,等待机遇的到来。

  2001年,武汉的家装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当时本地上规模的装饰公司还不多,也陆续有一些外地装修公司登陆江城。然而,那时候老百姓对家装的认识还有些局限,自己装修房子,主要还是找懂行的熟人帮忙设计,或自己请施工队装修,对装饰公司的认识还不够。

  随着武汉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小区住宅一幢幢崛起,陈涛敏锐地意识到:家装市场大有可为。

  定目标,转行搞家装

  为了积累经验,熟悉业务,2001年下半年,陈涛辞去贸易公司的工作,应聘至北京某装饰公司的武汉分公司,做市场营销策划。

  "刚开始入行,就是凭着一股子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当时的我对装修行业一无所知。我是伴随着武汉装修市场的发展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这个行业也是逐步加深了解的。"陈涛说,工作历练,让他的视野日益宽阔,思路也越来越活跃。

  陈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家装展上,针对公司订几个展位的问题,他和老总的分歧很大。当时,考虑到布展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陈涛打算为公司预订一至两个展位。而老总则认为,家装展不仅仅是要展示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成功地推销企业,让客户在展会上就和公司签下家装合同。

  而陈涛却对客户能否在展会上签署家装合同直犯嘀咕,但最后还是按老总的意见,一次性订下了展厅中心地带的十几个展位,此举开了当时武汉家装业的先河。

  事实证明,老总的方案是成功的。家装展开幕后,如老总所设想的那样,短短3天内,就有200余名顾客在展会上下了定金,火爆程度大大出乎陈涛的意料。陈涛因此也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做市场不能太保守。

此后,陈涛在市场营销策划上的进步很快,相继在武汉市场上推出了"成本价"、"绿色环保"装修等概念,均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装修公司生意好的时候,客户排队下定金。"他说,那是家装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业内流传一种说法,你只要一弯腰就可以捡到钱。"

  攒经验,跳槽做老总

  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后,陈涛的思路更加开阔,"大脑如同打开的一扇门。"他说,由于创业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因此他在做市场策划时,很留心业内的各种变化,敏锐捕捉新信息。

  在2001年前后,大批外地装饰公司涌入武汉市场。其中,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的北方公司以前期的营销策划、业务拓展等方面见长;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公司则在工程管理、后期服务上更胜一筹。

  在北京某公司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2002年10月,陈涛跳槽到一家刚刚进入武汉市场的深圳某装饰公司,任武汉分公司执行总经理。公司总经理对他的工作很支持,因此,在此后的两年多里,作为熟悉市场的本地人,陈涛大展手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说起自己的成功案例,陈涛概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开拓市场时,导入了家装业务员的概念,让家装公司进小区做推销活动,这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营销思路;二是将公司在汉的门店由1家增至4家;三是通过薪资待遇的调整,建立激励机制,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这三项措施实施后,公司的年营业额由最初的700多万元猛增到2800万元。

  也就是在取得这些成绩时,陈涛再次选择离开,尽管公司给他开出30万元的年薪。因为,他要去实现自己开公司的愿望。

  出手快,"买公司"创业

  2005年4月,辞职后的陈涛没有再去寻找新工作,而是花20多万元接下了武汉一家装饰公司。

  "与其花太大精力申请注册一家新公司,还不如接手现成的装饰公司。"他狡黠地笑了,"我是借了这家公司的壳。"

  陈涛从来不会无准备地做事,其实,接手这家公司之前,他就十分了解该公司的运营情况。"2004年这家公司的经营就出了问题,主要是公司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武汉市民的消费习惯有许多不融合的地方,也就是有些水土不服。"

  而说到了解该公司经营情况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陈涛说,他在深圳那家装饰公司工作时,曾和这家公司在业务上有过一次合作,"当时就感觉这家公司有一定潜力,但经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随后,他一直都很关注这家公司。因此,在第一时间得知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打算退出武汉市场时,他主动找到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商谈转让事宜。

  "就像猎人一样,一直匍匐着,等待兔子的出现。"陈涛这样描述自己对创业机会的把握。

  而对于未来发展,陈涛也很理智。他说,自己创业当老板的这一年多里,他并不期望在短期内有多少盈利,关键是要把根基扎稳。目前,公司在武汉三镇已拥有4家门店。

  "室内装饰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好做了,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营销思路。"陈涛笑着说,如今已不是"弯弯腰"就能捡到钱的年代了,而是要带上"放大镜"来发掘市场,才能赚钱。"我已经做好准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耐心。"

 

 


胡同里创业 京味坊酱肉的传奇

  "菊有幽芳,枣有灵黄,月明下,小院厨房。把鲜活料,兑药材汤,看灶火红,大厨累,二厨忙。老辈功夫,后辈传扬,学来了,南北专长。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浓,色其美,味其香。"这首词牌是"行香子"的词,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酱肉作坊。

  老人们都记得,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闻到从胡同深处飘出的令人舔嘴唇的香味--准是谁家又在做酱肉了。

  那时的北京城曾有多少条胡同?胡同里曾有多少家酱肉作坊?这些都跟那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样,现在已没人说得清了。但是今天,在遍布京城(甚至在有些外埠)的大小超市里,人们每天都能见到"胡同坊"的京味儿酱肉。那可不是只裹着名牌、不带内容的面子工程。

  "胡同坊"的产品都是由京城最好的技师把关,选最好的原辅材料精制而成,工厂的设备设施是全北京最现代化、最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加工生产线上做出来的。不信您就到京顺路上的大三环食品有限公司("胡同坊"品牌的生产厂家)去看一眼(就在首都机场不远的地方)--那早就不是胡同作坊的架势了。

  胡同里创业

  不过"胡同坊"的的确确是从胡同里成长起来的。上个世纪中的时候,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住着一位郑师傅。这时郑家在北京已经住了好几代了,也从事过饭馆和酒馆生意,还有在老字号福云楼里当过大师傅的,但最不寻常的是老郑家对吃讲究的是口味的地道。

  好多年里,郑师傅在一家国有医院当大厨。整天跟医生、护士在一起的他,大概算是第一代受现代医学熏陶的北京大厨了。这样的工作条件,不仅让他学习到有关食品卫生和营养保健的各种知识和操作规程,也让他有机会跟中医技师和同事切磋手艺,郑师傅还曾被派往国外交流厨艺,在郑师傅这一代的生活里埋下了现在的"胡同坊"酱肉的种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到改革开放,郑师傅就顺理成章地带着家里人做起酱肉加工来。"刚开始就在自个儿家小院里做,"郑家事业的传人、大三环公司总经理郑金秀回忆说:"论硬件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两口大锅,就知道老爷子让买京东八县黑猪的猪肉,药料要去同仁堂去买,可那个时候只知道这是吃的东西,得负责任。"

  反正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糊弄点什么,也没想过怎么从不该省的东西里省点什么。"这是吃的东西,"郑金秀强调说。"要不然这买卖也做不起来,是不是?"

  胡同里成长

  很快地,郑家把生意从自个儿家的小院里挪到邻近的顺四条胡同里。郑金秀介绍说:"这样产量就能高一些,可以多做几大锅,也能连续生产了--正好那个时候人们吃肉也多了,对口味也开始讲究起来了。"1986年,当正在建三环路的时候,郑家也终于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后来,因为酱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公司再一次搬家,迁入城南顺七条的胡同里,员工也有了30多人,产量每天平均1吨多。而销售网点的数量,尽管郑金秀每天蹬着自行车满城地跑,也不过30多个。

  但是,胡同里也能做出大生意。这以后的几年,偏偏是企业产品大升级的阶段。公司卖得最火的产品中间,有好几种是这时开发出来的,在天福号老技师的指导下,开发了红枣煨肘、菊花猪蹄、扒猪脸,对于发展的中个体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时候的公司与北京城里的各老字号企业和科研机关开展了频繁的技术交流,使各个环节的流程、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郑金秀说:"我们最应该感谢的,还要数天福号和中国肉类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老技师们。"

两三年后,企业就明显壮大了,产量已每天接近3吨,销售点也像一张网一样,越撒越大了。产品品种也发展到了几十种,其中有十多项是国家专利产品。

  到这时,这条胡同里的那点空间终于再也容不下大三环公司的发展势头了,它只好再一次搬家,来到了方庄桥南一条大胡同里。

  这时候的厂子规模,虽然说不上是作坊,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文革"后期街道小厂的规模,难怪公司业务遍及北京城各个城区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请客人来参观。郑金秀回忆说:"甭管谁来都会说'意想不到'。"

  虽说是"意想不到",奇迹却在北京人的眼皮底下发生了。这时大三环公司的产品(包括"大三环"和"胡同坊"两个品牌)已经通过了国家ISO9001和HACCP双体系的认证,地道的口味和严谨的工艺受到了全北京各大超市连锁店的认可。

  2002年的3月,欧盟的食品安全专家组一行十几人来到了大三环公司,对这家胡同里的小公司的卫生意识和传统口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欧盟专家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把欧洲多年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在大三环胡同坊得以实施,胡同坊产品就是在这欧盟卫生标准和流程控制下生产出来的,这也是京城百姓的口福啊!

  走出胡同

  终于有一天,轮到海外客商来称赞大三环公司"意想不到"了。自打2002年,市政府和法国的食品企业陆续和大三环有一些业务上的接触,刚开始,大三环公司让他们感到"意想不到"的是,就这么一家胡同小厂,却偏要向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教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这家胡同小厂竟然在短短时间里建成了全北京最现代化的新工厂,具备了欧盟概念和欧盟标准设计的现代化工厂,建造了10年都能领先的肉食生产线和厂房。自打搬进新厂,一年多的时间里,其他食品企业慕名而来参观的,就有上百家。

  自从创办以来,大三环公司在北京的胡同里搬了五次家,现在终于带着老北京的传统厨艺和胡同风味,搬出了胡同,搬进了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全新的生产环境。但是,郑金秀说:"老北京的风味是我们的看家手艺,我们走到哪儿也都要发扬光大。"

  搬进新工厂,陆续有很多外资谈合作,郑金秀说:"胡同坊传统食品还有很多梦没有实现,再大的诱惑也不能丢掉老祖宗的这点手艺,我们还有很多市场和产品没有开发……"

  现在到公司谈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位在北京胡同出生,已定居香港多年的银行家在领着他的美国朋友参观了大三环的新厂房以后,兴奋地说:"终于能看到北京也有像西方企业那样的食品厂了。"

  在参观结束时,公司照例让参观者们品尝自己的"胡同坊"酱肉,吃了几片红枣煨肘和扒猪脸后,这位银行家也兴奋地按照"行香子"的词牌为大三环提笔写道:"越菊存温,燕枣怀仁,楚荷展叶,也销魂。烹京华水,调百年春。得邻里情,师徒意,草民心。不靠宫门,不仗官银。胡同坊,自有乾坤。古城老少,南北嘉宾。靠汁留香,色留梦,味留人。"

 


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 16亿身价何来

  "我是一个有着14年企业经营史的企业家,请不要再把我看作一个明星偶像。"已经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多年,昔日夺得106块金牌的体操王子李宁又重新站到了台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在2004年6月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而举行的招股说明会上。台上站的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有着迷人笑容的清纯少年,而是一个身体结实而偏矮小、两鬓泛白、一脸沧桑的中年人。"我现在是一个商人,"他一再解释说。

  李宁股票(2331.HK)于2004年6月28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作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开盘当日,开盘价即上涨了8%,在香港公开发售的认购数量为暂定发售股份总数的132.2倍,国际配售也出现了约11倍的超额认购,李宁股票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作为李宁公司董事长,李宁及其家族控制着46.294%的公司股票,共456484000股,以交易价3.675港元计算,李宁身价高达16.77亿。

  从1988年李宁退役到2004年李宁(公司)上市,16年弹指一挥间。而李宁本人从昔日的体操王子,到今天大受资本市场追捧的财富明星,这种转变不可谓不大,而且这种转型的成功,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世界冠军中,屈指可数的只有李宁一个。

  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经历了哪些苦与痛、快乐或忧伤?从一个优秀运动员向一个成功商人转化,心路旅程有多远?

  第一部分:

  转型:离开竞技场,进入商场,谁的魔力?

  106块金牌来之不易

  1963年,李宁出生在广西柳州一个教师家庭,他7岁开始练习体操,17岁进入国家体操队。1981年,18岁的李宁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三项冠军,自此,他开始创造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盛的李宁体操时代。

  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李宁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19岁的李宁被世人誉为体操王子;1984年,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李宁共获3金2银1铜,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他也成为该届奥运会中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1986年,他获第七届世界杯体操赛男子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三项冠军……从1970年进入体校开始学习体操到1988年退役,在李宁18年的运动生涯中,他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金牌106枚,其中全国冠军92次,世界冠军14次。国际体操联合会以他的动作先后命名双杠李宁、鞍马李宁、李宁1、李宁2。1999年,李宁被评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他的名字和拳王阿里、球王贝利、飞人乔丹等25位体坛巨星一道登上了世纪体育之巅。

  那是一个灿烂的李宁时代。1988年前的李宁意气风发,享尽荣光,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明星偶像,鲜花、掌声、镁光灯,还有五星红旗、国歌,当然还有训练的汗水与伤病。

  但是,在1988年,李宁的体操之路被改写。那一年的汉城奥运会,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吊环上摔了下来。尽管当时他是像惯常一样带着笑容走下赛场的,但回到首都机场,失掉金牌的李宁禁不住黯然神伤,孤独地走过一条偏僻通道……

  随后,李宁宣布退役,那一年,他26岁。

  教练李经纬的一双慧眼

  在李宁的成长生涯中,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是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人物。如果说李宁在17岁时幸运地被国家体操队张健教练慧眼识才,将李宁选入国家队,并把李宁送上了奥运领奖台,张健是李宁生命中的贵人的话,而在李宁退役后进入商海,他的人生另一个最重要的教练则是李经纬。

  李经纬是广东三水市人,孤儿出身。李经纬从小就是篮球运动爱好者,曾担任过广东省三水县的体委副主任达13年之久,后担任三水酒厂厂长。1984年,李经纬看中了一种运动饮料配方,健力宝由此诞生了。自1984年健力宝开发生产后,在李经纬的策划运作下,它就被指定为国家集训队指定饮料,在同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它被指定为中国运动员指定饮料。正是缘于这样的机缘,李宁与李经纬得以相识。李经纬喜欢李宁的纯朴和机灵,李宁佩服李经纬的商人眼光及运作企业的丰富经验,二李很快成为忘年之交。

  1988年的汉城失利,李宁一下子从鲜花与掌声中跌落到地上,社会舆论也由原来的赞扬变成了责难。当时的社会远不如今天这般开放与宽容,全民族都对世界冠军寄予了重托,国人很难用宽容的心态来接受王子的失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李宁一个人默默地体味着人情的冷暖,这时,李经纬适时送上了理解与鼓励。

  从汉城奥运会回国的那天,在首都机场,李宁躲开好热闹的媒体记者,一个人走过偏僻的通道,这时手捧鲜花前来迎接他的只有李经纬,李宁含着眼泪接过李经纬手中的鲜花;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深圳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告别晚会,在晚会现场,李经纬代表健力宝送给他一副纯金的护手。二李的交情由此可见一斑。

  退役后,李宁一度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时,摆在李宁面前的路和很多退役运动员一样,不是做教练就是担任政府官员:广西体委邀请他担任广西体委副主任,海外某国聘请他为国家队教练,甚至演艺界也邀请李宁加盟……

  正当李宁无所适从的时候,李经纬再次出现了:我觉得你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跳出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出国就是当官的模式,重新设计一条道路,并让它也成为一种模式!李经纬后来在回忆时这样说:当时,李宁想到深圳创办一个体操学校。我说,光靠赞助不行,一定要有经济做后盾,这样才是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思路,所以我建议他是否靠搞经济来发展体育。

  李宁成了总经理特别助理对于李经纬的建议,李宁慎重地考虑了很长时间。当时全民经商的热潮正在兴起,而从26岁的李宁的本性出发,他更希望在大社会中历练一番,体会更丰富的人生,毕竟从7岁进入体校,17年的青春光阴都是在单双杠上度过。他觉得自己正年轻,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李经纬盛情邀请李宁加入健力宝,借李宁个人的明星效应来提升健力宝,借健力宝的资金实力来生产李宁牌运动产品。1989年时健力宝正如日中天,是唯一可以同可口可乐等洋品牌抗衡的国产运动型饮料,也是中国运动员的指定饮料,有着中国魔水之称,年销售量近50吨。李经纬的盛情、健力宝的品牌,还有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力以及当时李经纬所描绘的远景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李宁。

  1989年4月21日,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李经纬将一本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的大红聘书郑重地递到李宁手里。在几十位专程从各地赶来的记者面前,在闪耀的镁光灯下,李宁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我之所以投身健力宝事业,除了想为我国退役运动员闯出一条于国、于民、于己有利的新路子外,还想同最先开拓了中国体育实业的健力宝人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开发中国潜力无穷的体育实业。

也许,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不仅需要眼光,更需要胆略。尤其对于有着106块金牌的体操王子,自己拿着档案去到广东三水这样一个并不知名的小镇,是需要几分勇气与胆识的。尽管当时舆论对于体操王子经商颇有微词,但李宁义无反顾。1989年5月,李宁加入健力宝。

  自此,李宁走上了一条崭新而艰苦的道路。

  李宁牌服装横空出世

  初到健力宝,李宁主要分管公关宣传、市场策划、筹办运动服装厂等工作。

  凭着一种天生的直觉,以及多次出国比赛所培养出来的眼界,李宁提议重新一条有冲击力、富于体育动感的健力宝广告片,而且由他亲自出演。这个建议,连同在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的60万元的广告费用,得到了李经纬的全力支持。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年,健力宝的销售量增加了3000万元。

  勤奋努力,思维敏锐,朴实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是当年的李经纬对李宁的评价,也是他给予李宁信任和支持的基础。李宁是运动员,不懂经济。到健力宝来,我把他扔在游泳池里,让他自己去学。李宁年轻、聪明、人品好,能学会游泳。我只是在岸上看,做救生员,不行的时候,再伸手拉一把。然后我再放开,再看。几次下来,李宁就会游得比我好,超过我。

  加盟健力宝之后不几个月,李经纬就鼓励他将服装厂的计划上马。但资金从哪里来呢?虽然当时健力宝声名显赫,但健力宝最初的广告费居然完全靠借钱来支撑,甚至借钱来赞助体育记者跟团出国采访。没有开厂的钱,李宁和李经纬决定找一些国外厂商,搞成中外合资,而且外商能帮助打开海外市场。

  在李经纬的陪同下,李宁出外游说,寻找投资。因为体操王子的名人效应,很快他们就与外商签署了三份合作意向书。李宁本人也没想到事情进展得竟如此顺利。不久,新加坡康基实业有限公司到三水实地考察,双方签订了合同。中新(加坡)合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于是成立,主要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李宁出任总经理。

  经过紧张的施工,不到八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顶上,一块巨大广告牌非常醒目:李宁牌。光有牌子肯定远远不够,如何让大家了解并接受这个牌子呢?毕竟有过17年的运动员生涯,李宁马上想到了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想到了备受瞩目的亚运会火炬接力。

  但是,亚运会火炬接力处对买断亚运会火炬接力开出了300万美元的高价,无论是李宁还是健力宝根本承受不了。这时,李宁的公关能力及名人效应再次发挥作用,他调动他在国家体委的老关系,并用一种爱国情绪感染了工作处的领导,如果火炬接力的承办权落到外国公司的手里,那将是12亿中国人的耻辱。经过一番谈判,最终,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由健力宝主办,费用只要250万元人民币。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李宁作为运动员代表,身穿雪白的李宁牌运动服,庄严地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亚运圣火火种。整个亚运圣火的传递过程,有2亿人直接参与,25亿中外观众从新闻媒体知道了健力宝和李宁牌。从这一刻开始,李宁牌真正横空出世了。

  这不仅是一次公关策划的成功,更是李宁商业才华的一次完美亮相,是李宁发展史上的第一大手笔。这次赞助的成功极大地增长了新生的李宁公司的实力,刺激了李宁的进取心。

  第二部分:

  发力:自立门户,与健力宝分家

  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

  李宁在商业上的悟性,让其老板李经纬欣赏不已:李宁在商业上的才华和他在体操上的才华一样出色,而初次出手大获全胜也让李宁的自信心倍增。于是,在1991年由健力宝投资1600万,广东李宁体育用品公司正式成立,独立负责李宁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经营。

  1992年底,李宁公司分别在北京、广东成立三家公司,各自从事运动服装、休闲服装和运动鞋的生产经营。而李宁牌系列产品逐渐赢得了众多荣誉,成为1991年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历次重大国际比赛的专用装备,李宁牌服装和运动鞋系列不仅被推选为中国明星产品,而且被评为全国服装行业十大名牌之一。

  明星效应无疑会对提升品牌知名度有作用。然而,从市场反应来看,并不是所有明星品牌都可以像李宁公司这样成功,即使他们的创立者在体坛同样有着赫赫战功。李宁公司成立早期有健力宝这样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使它在起步时,更具备了成功公司的雏形,这区别于目前众多凭借个人资源建立起来的体育公司。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对媒体说。因此,李宁以及李宁公司的成功,除了明星效应外,其成功应该更多得益于商业运作。

  从家庭公司到大众公司

  初入商海,李宁采取OEM贴牌方式生产李宁牌运动鞋,但因为缺少经验,第一批鞋做砸了!当时,李宁投入运动鞋的开发费用只有5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001系列鞋的生产。得知鞋全部不合格的消息,李宁飞回北京,召集相关部门开会。

这是李宁在生产控制上打的第一仗,首仗即折,李宁的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但是他毅然决定全部销毁这批产品。让我们从头再来!他握着拳头对部下说。那年,李宁不到28岁。从那时起,李宁就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绝不能让自己或自己人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李宁说。

  李宁公司刚创办时,是李宁和几位退役的队友,还有李宁的家人如哥哥、嫂子、表弟等一起在操作,那时的李宁是个十足的家庭公司。到了1992年,李宁就开始有意识地聘请专业人才加盟。为李宁公司发展起过关键作用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宏,就是被李宁从当时有名的运动服生产企业十佳公司请来的。

  陈义宏最早在1991年加入李宁,从生产总监开始做起,一步步升到总经理职位。李宁是一个很会管理的人,他懂得知人善用。对于职业经理人,他很信任,也很授权。曾参与李宁公司股改的股改专家刘纪鹏回忆说,每一次去谈判,或者谈合作,李宁都会带上陈义宏,看得出他对陈义宏是很信任的。自1998年去北大学习,李宁就淡出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而把业务全权交给了总经理陈义宏。

  陈义宏以及一批专业人才的加入,创造了1993年到1996年李宁公司的第一次辉煌,公司营业额每年以100%的比例增长。当运动员的时候,因为我的水平算是全国最高的,所以我去比赛的时候,所有人的希望都会寄托在我身上,要靠我去实现他们的理想,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我的努力决定了大家的愿望能否实现。可是对企业来讲,做商人则是我的愿望靠大家来完成。光靠一个人做不成什么大事……对此,李宁想得很清楚。

  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公司如果当年不从三水搬到北京,就没有今天。李宁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在李宁心中,另一句没有讲出口的话是:如果李宁当年没有从健力宝中脱身出来,也就没有今天。

  1991年到1994年期间,李宁继续走赞助体育活动的路线,并开始了多元化产品尝试,李宁运动服、李宁鞋,甚至李宁皮带、李宁领带等,产品不一而足。虽然李宁公司1993年就有了赢利,年营业额以近10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李宁的心中,有一个永远的结,那就是孩子的身份--李宁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公司,而健力宝的控股股东是广东三水县政府,是国有资产。在李宁心中,他更希望公司朝着现代企业模式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易,起码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一个是将李宁商标从健力宝中分离出来。

  1994年初,在证券报一个记者的引荐下,李宁同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之称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见面了。刘纪鹏从1988年开始即进行企业的股份制咨询,从他多年关注企业改制的经验来看,李宁公司的产权不清这对于李宁今后的发展将是致命的,他极力鼓动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当然知道这时的健力宝之于李宁(公司),如同母亲的胎盘之于成熟了的婴儿,价值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李宁心中,李经纬对他有再造之恩,如同他的再生父母,他怎么可能去背叛李经纬?对于刘纪鹏的建议,李宁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

  刘纪鹏则反复对李宁阐明产权不清的利害关系,劝他说:你只是脱离健力宝,并不是脱离李经纬,健力宝并不完全等于李经纬。最后,性情爽直的刘纪鹏甚至拉开椅子站起来,对李宁说: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李经纬谈,跟三水县政府谈。

  刘纪鹏为什么要一意鼓动李宁与父亲分家?首先是受我本人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经验的驱使,我看过太多因产权不清而失败的企业;而李宁是受全国人民喜爱的体操王子,无论是他的外貌还是他的人品,都是被国人所认可,我也很愿意去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纪鹏如是说。

  正是在刘纪鹏的强烈建议下,李宁遂定下决心和李经纬以及三水市政府摊牌、分家。李经纬相当大度,完全支持李宁自立门户。1994年底,只是在股份和品牌采取了一些变动措施,李宁公司就顺利脱身。而健力宝历次投入的1600万,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据刘纪鹏介绍说,这种偿还是在历史成本之上偿还的,并没有一个很可怕的增值。

  1994年9月,李宁体育产业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作为控股的母公司,初步实现同资本市场的对接。1995年底,李宁集团成立,李宁亲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1996年初,集团总部北上,从广东迁到北京。而健力宝历次投入的1600万,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据刘纪鹏介绍说,这种偿还是在历史成本之上偿还的,并没有一个很可怕的增值。

  上市的七年之旅

  从1993年到1996年,李宁集团每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更创下了6.7亿的历史纪录。业绩如此快速地增长,发展令人如此兴奋,即使是性格平和的李宁也禁不住豪情万丈,制订了1998年达到10个亿,2000年达到20亿的销售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成长的喜悦到了1997年戛然而止了。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通货紧缩,李宁产品卖不动了。此后数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7亿左右,市场地位逐年下降。

  1997年,处于困境中的李宁萌发了强烈的上市冲动,并把上市地选定为香港。1998年起,李宁聘请了资本运作方面的专家为独立董事,1999年他又聘请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协助公司完成整体战略:德国SAP公司、台湾麦达公司、海问咨询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都是李宁公司的合作伙伴,此举旨在增强公司的国际化竞争力。

  2001年3月,张志勇出任北京李宁公司总经理,也是李宁公司历史上第三任总经理。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获得了成效。2001年公司营业额为7.3亿元人民币,纯利为4960万元人民币;2002年、2003年则分别为人民币9.6亿元和12.76亿元。随着公司营业额的持续上升,和外资的进入,公司上市进程再次被提到了日程上。经过7个月的筹划,李宁公司终于2004年6月28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公开发行2.47亿股,并于7月9日再次增发新股3697.6万股,而李宁及其家族拥有资产在10亿港元以上。

  第三部分:

  归零:让我们从头再来

  保持归零心态

  这样的庆功会,在我做运动员时每年都开,几乎每次我都要上台讲话。但当我回到台下,我总要告诉自己: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要从头开始。过去做运动员我时时告诫自己忘掉过去的荣誉,轻装上阵,现在做企业我也是这样要求大家:上市只代表过去的业绩,而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要面对。对于李宁及600名李宁人来说,2004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经过15年的努力和7年的等待,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但是,在2005年的春节年会上,李宁作为董事长在台上所讲的不过是上面这一段听上去毫无激情的话。

  让我们从头再来,李宁经常爱说这句话。每一块金牌都是从头再来,从运动员到商人,对李宁更是从头再来。正是抱着一种一切从头再来的归零心态,李宁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只要肯学,什么都有可能

  很多人认为李宁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明星身份,得益于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李宁从未遇到过强劲的商业对手,得益于他遇到待他如父亲般的李经纬以及后来的刘纪鹏等专家……总之,人们会认为李宁的成功有着某种侥幸的成分。但是,只有李宁本人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从运动明星到成功商人,李宁做了哪些努力,付出了哪些辛苦。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只有一个原因:累。

  接触过李宁的人都知道,李宁勤奋、本色,既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没有大老板的派头。公司研究工作,有时延至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别人可能稍微多休息一会儿,李宁却几乎从不睡懒觉。公司有了盈利,李宁并不讲究吃喝,方便面、大排档,都是出差时李宁经常光顾的食品和就餐去处。他最感惬意的,是与公司三五同仁找一处清静所在,要几杯啤酒,边喝边聊。聊得最多的总是公司的发展。

  李宁十分好学,十分谦虚。刘纪鹏尽管后来没有再和李宁合作,但在谈到李宁时依然充满赞赏,当时我们常常在一起交流,他很尊敬地称我为老师,向我请教一些股权改革方面的事情。我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那时我就感到李宁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在李宁的成长过程中,他得到过多位师傅或老师的言传身教,从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股改专家刘纪鹏到北大光华教授王亚非等人。

  李宁一直深感学习之重要。我以前练体操,是从一点点都不会到世界冠军的。记得1978年恢复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参加世界体坛锦标赛,我还没有进国家队。我们的队伍为了去参加比赛,到日本训练。1979年再往前推20年、30年,我们派队伍到苏联请教练告诉我们什么是体操、单杠、训练。1982年我成为世界冠军,拿6块金牌。我相信,只要肯学,什么都有可能。

  我不在乎爬多高的山,关键在于要拥有爬山的能力。1998年,年满35岁的李宁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此后4年,李宁与一群比自己小10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上自习、复习考试、到食堂吃饭……李宁与普通同学一样,每天背着小书包上课、记笔记、背法条、课堂讨论、期末通宵熬夜地复习、考试。

  2000年,正在北大法律系念大三的李宁又报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并于两年后顺利毕业。他是一个真正读书的人,李宁不是来混学位的,而是出于工作需要,他一边啃着快餐一边读书,非常辛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王亚菲老师,对李宁的读书精神非常赞赏。他跟一般运动员不一样,跟一般的世界名人也不一样,他非常用功,非常向上,对自己的前途把握有自己的理解。他的同班同学高广彬说。从合作伙伴到竞争对手,李宁对所有可以学习的对象都抱着一种谦虚求教的心态。

  天生胆小,不靠胆色,靠训练!

  也许在普通人心目中,过去的体操王子似乎是神话中的人物。李宁自己却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了方向就不轻易动摇的平凡人,我天生比较胆小--从前训练不怕后空翻、最怕前空翻,因为看不到地;已经是世界冠军了,但在大赛中仍然坚持要有教练在旁保护,才肯做难度动作。李宁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取得成功,不靠胆色,靠训练!

  体操比赛不是直接的对抗,没有身体的接触,每一个运动员都是努力让自己更完美。我一直也在把这种理念带到我的公司。在这一场市场才是最终裁判的商业竞争中,李宁要做的依然是--让自己更完美。在将自己对运动的理解、执着与追求打造为李宁品牌文化的基础之后,现在的李宁更多地扮演起一个大股东、一个董事长的角色。

 


最新颖的创业投资案例!

  商机处处有,就看你有无好创意与好方法视窗:这些善于抓住投资新机遇的"机会主义者"之所以能成功抢滩,成为创业先锋,关键一点是他们在捕捉到商机时能够果敢快速地投身进去,从而抢得先机。

  什么是创业商机?如果能找到解决人们生活、工作等难题的方法,这就是创业商机。即使有些难题已有人在解决,但你有办法做得更好,你同样拥有发达的机会。

  1903年吉列先生发明了可替换的剃须刀,从此风靡全世界,公司也成功上市;1958年台湾商人安藤百福在自己简陋的10平方米小工厂发明了方便面;1971年日清的王牌产品"出前一叮"推出了杯装即食面,随即风靡全球,而方便面也被日本人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992年戚石川兄弟发明了罐装甜粥"泰奇八宝粥;十多年来"泰奇八宝粥"为他们创造十数亿的财富。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下文所列举的几个创业案例中的主人公,以其敏锐的眼光和触觉,对市场商机的洞悉与把握,先人一步的勇气与胆魄,成功地开创了一盘盘新生意。这些善于抓住投资新机遇的"机会主义者"之所以能成功抢滩,成为创业先锋,关键一点是他们在捕捉到商机时能够果敢快速地投身进去,从而抢得先机。

  案例一:抓住欢乐商机的流动彩印店

  2004年,在台湾的许多风景名胜游览区,无论是本地客还是来自海外的观光客都会被一台流动彩印车所吸引。这台创意十足的流动彩印车可以很快捷地为游客提供冲印照片的服务,此外,该流动彩印车还可以将游客喜欢的照片图像印在一些纪念品和T恤上。

  开创全台湾第一间流动彩印店"百达彩色世界"的老板是36岁的周正章和32岁的周正文兄弟俩。哥哥周正章原是一个汽车维修工,弟弟周正文则是一个摄影发烧友。近几年,台湾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而旅游业一直是台湾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周氏两兄弟敏锐地发现传统的彩色冲印行业存在许多弊端,在事事讲求快节奏的当今,有许多彩色冲印店却未能做到立等可取,而且也鲜有能将顾客喜爱的照片和图案印在顾客喜欢的物品上。

  经过一番筹划之后,全台湾第一间流动彩印店诞生了。"百达彩色世界"流动彩印店是由一台厢型车改装的。车内主为的设备有两台电脑、数码相机、专业扫描仪、专业用的印刷机及印表机各两台。其他印刷相关的配件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型专业冲印部,总投资为50万台币。

  兄弟俩原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不想流动彩印店大受欢迎,每逢周日和节假日是他们大赚钱的好时光。生意好的时候有台币10000~15000元/日,平日和喜宴以及夜市人潮多的场合也有台币5000~10000元/日,如果做到15000元台币的生意额,成本约需4000元台币左右,如此估计,兄弟俩每月的纯利润约在13~15万元台币之间。利润相当丰厚,投资50万台币不用半年就能收回成本。

  除了周日及节假日之外,平日里"百达彩色世界"也主动与学校、社团、企业等广泛联系,推销业务。他们可以为学生印制高品质的班服、校服、各类运动队的队服。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马上过去,要拍照或用Logo合成图案转印到服装上都可以很快完成,不需像以往一样要等上好几天,方便快捷。"百达彩色世界"很快就在校园学生中打开知名度,此举又成了他们的利润新增长点。

  目前,兄弟俩雄心勃勃,已制定好周详的发展大计,哥哥周正章负责市场营销,弟弟周正文负责研究开发新的产品线。最近已新增两台"百达彩色世界"的流动彩印车在台湾各地投入营运,连锁加盟是兄弟俩今后快速扩张的首选策略。

  成功秘诀:

  1.即时性很高,不浪费时间;

  2.个性化、商品多元化;

  3.高清晰度、画质佳、印刷品质大突破;4.追着消费人潮跑、机动又灵活;5.投资少、见效快。

  温馨提示:

  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仿效;在国内要取得各旅游景点的配合支持不容易;成本可能因此提高。

  案例二:卖五星级烧肉的前卫茶餐厅

  2004年6月初,在深圳罗湖区嘉宾路华润万象城对面,一间装修格调颇前卫的新型茶餐厅--"太兴烧味餐厅"正式开张。经营这间新潮茶餐厅的董事总经理林大宝是一个在香港饮食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前,林大宝经营着一家叫桥苑酒家的高档食府,而目前既是他的老板又是合伙人的香港太兴饮食集团董事长陈永安则是桥苑的座上客。桥苑之所以吸引香港城中大腕及名流络绎不绝地光顾,皆因有"香港鲍鱼王子"林大宝在主理。无论是装修档次、出品和服务都是超一流的。但是,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香港经济首当其冲遭到重创,桥苑也因此关门。

2002年夏未,担任香港餐饮联业协会副主席的陈永安率领香港饮食界精英考察广东珠三角的投资环境,期间陈在广州巧遇正在国内从事餐饮管理咨询的林大宝。一番游说之下,林大宝加盟到香港太兴饮食集团出任负责培训和市场推广的营运总监。2004年3月,林大宝出任香港太兴饮食集团中国市场董事总经理,专门负责中国市场的开发和经营。

  深圳太兴烧味餐厅开张一年来已经牢牢站稳了脚跟,开张半年后开始有盈利,现在已趋稳定,分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以下几点最为关键:食馆能够长久生存,关键是靠优质出品,其次是优质服务。比如,太兴的烧肉敢于广为宣传是五星级,源于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从选料到制作工艺都是上乘的,光是烧烤炉就特意花了20多万元从瑞士进口的,是不是五星级的水平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另外,太兴的另一镇店之宝"原冻冰镇奶茶"的制作也源于以上原理。香港太兴有专门的产品研制部,凡是新产品研制出来后,会先选择在其中一、两间店试销,获得消费者接受才会在其它店推出。现时太兴所有的餐厅全部采用电脑化管理,有一些食物长期销量不佳就要做分析,如果是属于制作方面的问题则加之改良,如果是饮食习惯和口味改变了则将之淘汰。

  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顾客回头率的高低,特别是始终如一的保持优质的服务水平就不是每间店都能做到。无论是在香港太兴或是深圳太兴,笔者都亲眼目睹许多光顾太兴的顾客跟太兴的员工亲如家人,彼此见脸都互相亲切打招呼,就连顾客的小朋友都可以与店员俨然亲兄弟亲姐妹般。林大宝说:"服务要时刻保持优质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如果你能将员工训练成为喜欢和热爱本职工作,并从内心觉得服务顾客是自己的荣幸的话,服务优质就有了保证。那一个老板能令他的员工做到以上两点,他一定会成功"。"出品引客,服务留客"是林大宝加盟太兴后的经营宗旨。

  从职业经理人变身为老板,40多岁的林大宝坦然表示,心态都很不一样。以前主要的精力是做好本职工作,能向老板交差就行了,现在则时刻考虑怎样才可以多赚些钱,怎样才可以将生意经营好,怎样才可以培训更多的干部为日后进军内地市场发挥作用。深圳起码还准备开五、六家分店,另外广州也是太兴乐于投资的另一个目标城市。

  成功秘诀:

  1.有强大的集团背景和成功经验作支持;2.有一个待业经验丰富的掌门人负责经营统筹;3.装修格调前卫能吸引时尚人士光顾;4.出品及服务均保持优质水平;5.地理位置优越,正处于华润万象城对面。

  温馨提示:

  由于在深圳只有一间店,许多物料要由香港供应,导致经营成本偏高,拖长了投资回报期;价钱偏高,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打压;投资餐饮的门槛并不高,关键是出品和服务,此外,经营人才也很重要。

  案例三:小小蜜蜡店年赚过百万

  自言对女性研究最透彻、专做女人生意的香港人蓝景云,去年在广州中华广场6楼投资开了一间名叫"清雅古蜡"的蜜蜡店,该店铺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实用面积,月租金却要3万元人民币。50多岁的蓝景云已不是投资新手,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来中国投资做贸易。1989年美欧联手制裁中国,蓝景云的贸易生意也跟着亏得一塌胡涂。最后身无分文的他回到香港,靠做"走鬼"卖牛仔裤度日。蓝景云为何将投资的触觉伸向比较冷门的蜜蜡呢?几年前蓝景云偶然发现香港很多人还有演艺界明星都喜欢在手腕上戴一串水晶手链或蜜蜡手链,明星的穿着打扮时刻影响着一大班追星族的仿效。

  经过一番研究和市场调查后,蓝景云发现水晶的利润高得惊人,于是他决定投资去做水晶手饰的生意。水晶手饰一般都是穿好了一条条卖,蓝景云却独辟蹊径,将水晶拆散逐粒卖,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将不同的水晶任意组成一条手链或饰物。很快,在朋友的引荐下,蓝景云与香港吉之岛签订合作协议,由吉之岛提供经营场地,蓝景云负责经营,吉之岛收取营业额的30%作为回报,不到一年,蓝景云先后与吉之岛、千色店、先施百货等十几家专柜合作卖散装水晶。由于价廉物美,在"沙士"横行,百业萧条之际,蓝景云经营的水晶却一支独秀,全线飘红。

  在做水晶生意时,蓝景云又接触到比水晶更高层次的蜜蜡,天然蜜蜡的价值远高于天然水晶之上,而且利润更为丰厚,由于民间早就有人专门收藏蜜蜡,因为蜜蜡中也有很多属于年代久远的精品,中国不是蜜蜡产地,因此,上等蜜蜡的价格不菲。蓝景云通过做天然水晶生意,认识了许多蜜蜡玩家和产地的供应量商,做蜜蜡生意的利润也同样是高得惊人。2003年,蓝景云在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附近的希尔顿商场,以月租3万多港元租下一个只有六平方米的商铺,起名"清雅古蜡",由他太太打理,经营半年后平均每月保持有20多万港元的营业额,成本只需三四万港元,加上铺租,纯利润有十七八万港元。

  对广州消费力极之熟悉的蓝景云遂决定再次进军大陆。2004年初他与朋友合作在广州中华广场6楼投资开国内第一间蜜蜡专营店"清雅古蜡",2005年春节过后,蓝景云又在广州环市中路世界贸易广场四楼再投资开"清雅古蜡"分店。

  蓝景云坦言,之所以他的蜜蜡店经营得那么好,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货品来源广,品质可以说是城中最佳者,许多工作玩蜜蜡玩到出书的专家收藏的货品都不及他手上拥有的品质好,另外拥有的上等货款色和数量也几无对手;再者价格优惠,此外,他有一套他人无法仿效的销售手法。通常有新货品回来时,店员会通知熟客来看货,就算顾客不买也没有关系,如果顾客遇到心宜的货品带的钱不够时,店员会将货品收起,为顾客保留数日等等。

  蓝景云说投资一间像样的蜜蜡店,没有200万就不要考虑了,光是开店倒不需要很多钱,钱都压在进货上了,遇到好的货品就要设法购入,因为蜜蜡属于稀有资源,是经过数千万年而成,通常都买少见少,凡是上等的好货都不愁没有买家,而且蜜蜡是保值的,曾经有一枚清朝的吊坠经苏富比拍买行拍得20多万港元。

  成功秘诀:

  1.利润丰厚,类似古董,没有标准的定价准则;2.竞争对手少;3.装修格调高雅、古朴、灯光和颜色搭配运用俱佳;4.深谙顾客心理,销售手法独特、有效;5.货品无论是款式或是种类都比较丰富。

温馨提示:

  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推销手法独特,店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进货渠道不易掌握;需具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占用时间较长。

  案例四:从经营"赢家论坛"到成为赢家从经营"赢家论坛"到成为赢家,纪传盛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四十出头的纪传盛曾在外贸系统工作过十多年,后来下海创办了英盛经贸公司,除了自主开发品牌之外,也代理不少化妆品的品牌产品。由此,英盛也与数百家加盟商和美容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而培训工作则是英盛为客房提供的售后服务之一。以往英盛要经常请外面的顾问公司或专业培训机构为其公司的员工和客户提供各种培训。而纪传盛一直是《赢周刊》的踏实读者。有一天纪看到《赢周刊》刊登该刊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地区代理商的广告,《赢周刊》承诺,只要成为其合作伙伴,《赢周刊》会协助各地的代理商每个月举办一期"赢家论坛",师资由《赢周刊》免费提供。

  作为广东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地处粤东,但是一段时期内造假、走私、逃税等风盛行,也造成汕头许多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当时,纪传盛意识到未来几年,粤东经济的重新起飞是必然的,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大洗牌,企业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也是必然的。但汕头鲜有成功的管理顾问公司和培训机构,《赢周刊》作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属下的一份财经类周报,如果英盛成为该报刊的合作者,不但可以借助报刊的支持,举办各种培训和专题讲座,还可以以报社的名义拓展业务,拓展人脉,因为报纸的订户通常都会是高管和老板,参加"赢家论坛"的人也是这些层次的人居多。经过一番谋划和运作,英盛最终成为《赢周刊》在粤东唯一的一家代理商。

  通过英盛的努力,粤东地区的《赢周刊》订户最多时是3800多户,这3000多家订户就是英盛的一笔很好的资源和财富。2004年10月,纪传盛正式注册了一家管理顾问公司,办公室也从200平方米的商住楼搬到600多平方米的商业大厦。去年秋,英盛策划和举办了粤东首届企业家高峰会,请到策划大师王志纲做主题演讲。今年初春,英盛又策划和举办了第二届粤东企业家高峰会,邀请的演讲者同样是策划界高手叶茂中。

  除此之外,英盛还长年开设各种培训班,及与大学合作举办一些证书课程。有一位参加培训班的老板对笔者说,潮汕地区很多企业的学习热情都是被英盛煽动的,经过近两年的耕耘,英盛的品牌效应已开始形成,知名度在潮汕地区是极高的。由英盛主办的活动都有不少的企业追随者。同时,英盛也为十数家潮汕地区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纪传盛创办的管理顾问公司投资并不大,全年的费用控制在30万元以内。但经营业绩却是七位数。据纪传盛介绍,英盛的成功在于有效地借助了《赢周刊》,并开发了许多培训、教辅材料、专题讲座、管理咨询等相关业务;其次是策划的培训课题切合粤东企业的需求;其三是下大力气狠抓师资质量,充分保障了学员和企业的利益;其四是每次举办活动和培训都安排在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举行,使档次较高;其五是由专人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售后服务做到企业感动;其六是定期举办在地区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像叶茂中到汕头演讲当天来了2000多位企业高管和老板,光是演讲现场的会议中心周边就停了1000多台小汽车,如此壮观的情景,汕头以往从没有过。作为主办者的英盛从此名扬粤东。

  成功秘诀:

  1.把握时机,借力《赢周刊》开拓了数千企业高管和老板的人脉,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充分掌握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因势而动;3.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4.重视培训产品的开发和品质控制,使之慢慢成为品牌;5.具有成功的企业经验,资金充沛;6.策划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

  温馨提示:

  管理顾问公司的进入门槛不高,但要经营得好并不容易,纪传盛具有大学国际贸易本科学历,能操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谈判;高水平的管理顾问难觅,与之合作的被动性较大;除非能整合到一班高素质的经营团队,否则经营风险较大;在业务拓展上较难找到陌生客户,要取得客户信任需花较长的沟通时间;管理咨询市场需求颇大,在中国较成功的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仍不多。

  商机处处有,就看你有无好创意与好方法视窗:这些善于抓住投资新机遇的"机会主义者"之所以能成功抢滩,成为创业先锋,关键一点是他们在捕捉到商机时能够果敢快速地投身进去,从而抢得先机。

  什么是创业商机?如果能找到解决人们生活、工作等难题的方法,这就是创业商机。即使有些难题已有人在解决,但你有办法做得更好,你同样拥有发达的机会。

  1903年吉列先生发明了可替换的剃须刀,从此风靡全世界,公司也成功上市;1958年台湾商人安藤百福在自己简陋的10平方米小工厂发明了方便面;1971年日清的王牌产品"出前一叮"推出了杯装即食面,随即风靡全球,而方便面也被日本人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992年戚石川兄弟发明了罐装甜粥"泰奇八宝粥;十多年来"泰奇八宝粥"为他们创造十数亿的财富。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下文所列举的几个创业案例中的主人公,以其敏锐的眼光和触觉,对市场商机的洞悉与把握,先人一步的勇气与胆魄,成功地开创了一盘盘新生意。这些善于抓住投资新机遇的"机会主义者"之所以能成功抢滩,成为创业先锋,关键一点是他们在捕捉到商机时能够果敢快速地投身进去,从而抢得先机。

 


大学生夏乾良从百元到百万元的创业故事

  在高三毕业的时候,他找了20多名初中的同学,组成小团队做起家教,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大一的时候,他和老同学筹划建立了咨询公司,开始了家教业务,从中学到了如何管理一个团队;

  因为团队成员的一句玩笑,他又开始了自己出教辅的历程,首批5000本英语教辅销售一空,短短半年取得了10多万元的净利润;

  现在,这位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组建了一个学生团队,一手打造了一个"从百元到百万元"创业神话的大二学生夏乾良,又在计划建立进修学校。

  他的梦想还没有结束,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做"文化老大"。

  第一步

  高考后赚了第一桶金

  夏乾良目前是复旦大学法律系大二的学生。因为平时他常会辅导学弟学妹,虽然是免费,但家教的经验还是挺丰富的,所以两年前他从建平中学毕业时,就动起了做家教积累社会经验的念头。于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等学校的20多名初中同学,将他们组成小团队做家教。

  他们印了2500张小名片---"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等名校,特殊的教学方式,提供互助式家庭教育",然后在浦东、徐汇等区的居民区投递。在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之后,小老师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种类;如何分配讲课和做题的时间;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各式问题。一段时间后,团队内部达成基本统一的课堂教材和授课模式,并对家教老师进行星级考评。

  暑假结束,他们教的学生人数已有160多人,从六年级到高三毕业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他们的学生。而依靠这第一份家教,夏乾良等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步

  入大学建立家教公司

  进入复旦大学后,夏乾良和老同学筹划建立了咨询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家教业务。一个人做家教自由自在,可一个团队就有许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配老师、收集各高中的练习卷、谈论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整个过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没什么区别。"夏乾良感叹,要不是多年家教积累,管这么个公司还真是累得够呛。他认为,长时间的家教经历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经有名家长要求为孩子找一个全日制家教,但那个"小老师"一到客户家就直接给孩子上课,有时候学生做了2个小时功课他让学生休息一下看电视,有时因为有事迟到没有做满规定的时间,结果惹得孩子的家长颇为不满。经此教训,夏乾良决定让所有的老师在第一节课都先和学生、家长谈心,了解孩子的性格及家长的要求,双方沟通达成一致后上起课来就事半功倍。

  第三步

  自己编写教辅

  编教辅的念头来源于团队成员的一句玩笑,虽然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出书是第一遭,但他们每个人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小老师",加上为学生上课时准备的经典例题,以及自己当年高三时的一些习题,"OK高考系列丛书"逐渐成型。

  不过出书也不是把所有题目简单汇总在一起就可解决的,首先要和出版社进行洽谈。对出版社运作并不清楚的他们于是求助于图书代理公司。

  由于缺乏资金,第一本《高考英语专项精炼》完全是依靠大家的力量白手起家。夏乾良告诉记者,当时没有钱请专业的照排公司,他们10多人就一人一台电脑,一字一字输入,再自己摸索学习排版软件。他们在学校旁边的招待所订了一间房,整整一个月的时间,10多个人加10多台电脑日夜不停地工作,累了困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有时候一些语法他们也说不到点子上,于是便求助于母校的一些资深教师,让老师为自己的丛书出谋划策。他们的教辅问世后,首批5000本英语书没多久便销售一空,接着系列丛书的语文、数学两本也出版上架,短短半年内他们就取得10多万元的净利润。

 


欢迎订阅龙腾传媒集团的报刊!!


请选择相应的报刊杂志,填写您的e-mail地址,


然后按相应的按钮:

中国广告客户资源杂志
欧盟采购商讯
佛山日报
创业金点子
中国广播电视广告指南
中国食品监督杂志
中国马报
中国股市报
中国旅游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五金装饰建材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
时尚报刊文摘
网络电台杂志
教您创业杂志
青年性情报
扫黄打黑战报
中国化妆品杂志
中建博美商报
天播网络广播
中国教育报
妈咪宝贝杂志
中国药品质量监督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新快报
信息时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医药报
中国摄影报
人民日报杂志
中国化妆品营销宝典
中国IT
中国移动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
中国包装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灯具报
中国装饰报
上海夜生活
中国电信报
中国联通报
中国模具报
广东龙腾网络传媒集团报
中央电视台报
中国流行音乐杂志
中国生产力促进报

Email:

Powered by Bentium


 

创业投资咨询热线:0757-85593333     投稿:wei197213@126.com

更多国内外创业信息……

 


----
邮件列表【cyjdz】共有764个订户
cn99 ads

感谢新老用户对希网网络支持和关爱,以下杂志是一些精彩的电子杂志。
点击以下电子杂志的名称可以查看该杂志历史文档;选择以下的精彩电子杂志,输入您的Email可以直接订阅。

【游戏快报】 【日经BP社】 【中国报道】 【艺网周刊】
【21世纪报】 【世博英语】 【财富证券】 【励志人生】
E-mail:
 
====================================================================== ****** Bentium Mailing List Server ===邮件列表专家 ******
希网网络 http://www.cn99.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